注意,这些群体的职称评审有变!

2021-08-09 11:37 德志在线 198
  随着报名参加职称评审考试的小伙伴越来越多,评职称的相关政策也是在不断地变化当中。那么,这些群体的职称评审有新变化了,接下来就跟随小编一起看下去吧!
  
  多个群体进行评职称制度改革,有哪些变化呢?
  
  一、图书资料专业人员
  
  近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文化和旅游部印发《关于深化图书资料专业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部署图书资料专业人员职称制度改革工作。
  
  《意见》指出,图书资料专业人员是建设文化强国、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力量,要立足服务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遵循图书资料专业人员成长规律,健全完善符合图书资料专业人员工作特点的职称制度,推动图书资料专业人才队伍结构更趋合理、能力素质不断提高。
  
  《意见》明确,要完善评价标准,把职业操守放在图书资料专业人员评价的首位,倡导爱岗敬业,提升服务意识,坚守道德底线。对剽窃他人研究成果等学术不端行为实行“一票否决制”,对通过弄虚作假取得的职称一律予以撤销。实行分类评价,对主要从事图书资料业务工作的“操作型”人员,着重考察其工作业绩,突出其实际操作水平和解决问题、创新方法的能力。对主要从事图书资料研究工作的“学术型”人员,着重考察其研究能力,突出其学术水平、学术影响和应用效果。
  
  《意见》强调,建立以同行专家评议为基础的业内评价机制,提高职称评价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对所从事岗位研究属性较强的图书资料专业人员,以同行学术评价为主;对所从事岗位应用性和技术性较强的图书资料专业人员,引入用户评价、社会评价和所在单位评价。打破户籍、地域、身份、档案等制约,在非公立图书(资料)馆(室)从事相应工作的可同等申报职称评审,享有平等待遇。
  
  《意见》提出,对取得重大原创性研究成果或为图书资料事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专业人员,放宽学历、年限等条件限制,直接申报评审高级职称。对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放宽年限等条件限制。对长期在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工作的图书资料专业人员,重点考察其实际工作业绩,不作论文要求,适当放宽学历和年限等要求。
  
  二、新闻专业技术人员
  
  近日,人社部、国家新闻出版署共同印发《关于深化新闻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部署新闻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
  
  《意见》提出,注重评价能力素质和工作业绩,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科学对待论文、论着等研究成果。合理创新评价机制,丰富评价方式,注重社会和业内认可,提高职称评价的针对性和科学性;进一步打破户籍、地域、身份等制约,畅通各类新闻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申报渠道。
  
  《意见》指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管人才和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原则,深刻把握新闻舆论工作承担的职责和使命,按照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要求,遵循新闻专业技术人员成长规律,健全完善符合新闻专业技术人员职业特点的职称制度,培养造就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舆论工作队伍。
  
  《意见》提出,要健全制度体系,明确新闻专业技术人员职称专业类别和名称,实现新闻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与职业资格制度有效衔接。进一步完善评价标准,坚持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思想政治素质放在职称评价的首位,完善诚信承诺和失信惩戒机制;注重评价能力素质和工作业绩,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科学对待论文、论着等研究成果。合理创新评价机制,丰富评价方式,注重社会和业内认可,提高职称评价的针对性和科学性;进一步打破户籍、地域、身份等制约,畅通各类新闻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申报渠道。促进职称制度与人才培养使用相结合,建立健全与职称制度相衔接的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教育制度,推进职称制度与新闻单位用人制度有效衔接。持续优化管理服务,加强职称评审信息化建设,发挥用人主体主导作用,逐步下放高级职称评审权限,同时加强监督管理。
  
  《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改革的重大意义,加强组织领导,稳步有序推进,抓好宣传引导,充分调动广大新闻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营造有利于改革的良好氛围,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
  
  近日,人社部等三部门印发《关于深化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部署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工作。
  
  《意见》明确,完善评价标准,注重医德医风考核,建立完善临床医生执业能力评价指标,突出评价业绩水平和实际贡献,实行成果代表作制度,破除唯论文、唯学历、唯奖项、唯“帽子”等倾向。通过完善基层评价标准,改进评价方式,落实服务基层制度,鼓励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
  
  《指导意见》明确,健全评价体系,促进卫生职称制度与职业资格制度有效衔接,根据事业发展需要动态调整专业设置。
  
  完善评价标准,注重医德医风考核,建立完善临床医生执业能力评价指标,突出评价业绩水平和实际贡献,实行成果代表作制度,破除唯论文、唯学历、唯奖项、唯“帽子”等倾向。
  
  完善职称评价方式,畅通职称评价渠道,提升职称工作信息化水平。
  
  促进评价与使用相结合,合理确定评聘模式,落实单位用人自主权,优化岗位结构比例。
  
  通过完善基层评价标准,改进评价方式,落实服务基层制度,鼓励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
  
  改进职称管理服务方式,推动完善行业管理,下放职称评审权限,加强全过程监督。
  
  资料来源:中国劳动保障报
  
  以上群体注意哦,职称评审发生了新变化,需要的赶紧收藏吧!
  
  还想获得更多职称评审的资讯,欢迎随时联系德志教育,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